在政策调控四年之后,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了全行业的调整转型期。房地产结束了规模增长,买房就能赚钱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。2014年的房地产市场跌宕起伏,即将跨入2015年市场还将继续振荡僵持,房地产行业不会倒,但是钱越来越难赚。而房企也敏锐地嗅到市场激变的味道,纷纷在投资策略上做出相应的调整,以求盈利保值。
谋求多元化 移步互联网
面对市场销售的量价齐跌,为了突破增长瓶颈,中国陷入困境的房地产开发商停下了推土机,转而把目光投向各种新业务,许多标杆房企开始转型,如万达与百度合作,重力打造万达电商,显示了互联网转型的决心;万科集团开始打造以业主为核心的物业管理业务;世茂集团则计划做更多的商业广场和酒店……甚至还有房企做起了高端农业,建造自己的食品供应链,转行有机豆油、进口奶粉、生产太阳能电池等。
绿地集团的多元化也搞得风生水起。绿地的组合是地产加商业、金融、酒店、能源。小编认为,一个行业会出现较大波动,而跨界多元化投资能起到稳定企业安全的效果。
进军银行业 融资更稳定
从2009年开始,绿地、万科、华润置地等陆续打通银行融资渠道,或控股或入股,进军银行业。资金流的充沛和资金链的稳定对开发商的重要性不必多言,转型路上,资金更加重要。拓展金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入股银行,随着民营银行政策放开,开发商进入这一领域更加容易。同时,入股银行业意味着房企融资更加方便。
旅游地产酒店地产 出海路更广
如今一线城市土地存量越来越少,拿地成本越来越高,而开发商们将目光定格在东部二三线城市,却又发现其商品房库存又偏高,那么只能跟着中央政府的要求去做。今年两会期间,政府工作报告中“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”,这让开发商们对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开发充满信心。
此外,今年还有不少知名房企已经出海,或购地开发或出资合营,在海外住宅市场一路攻城略地,更有不少“土豪”干脆收购地标建筑。小编认为,知名房企选择走出国门投资海外原因有二:一方面,欧美国家房地产目前正处于上升阶段,投资风险比内地少。另一方面,在国内房企的融资成本过高,往往要达到10%以上,而在海外10年期的融资成本也不过2.5%左右,所以知名房企选择海外发展,也是明智之举。
下一个10年 房企将扮演什么角色
“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在想,下一个10年,自己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?”世茂集团副总裁蔡雪梅称。进入调整期后,房地产战略转型的方式也更为多元化。新的增长极在哪里?走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路径?主业如何和其他业态资源有效嫁接?多数房企正在通过将地产与其他产业结合,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。面对房地产行业日益激增的竞争压力,行业之外占据资源优势的领域,成为房企争相涉足之地。但就目前而言,房企的转型还在试水阶段,尚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。
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整,残酷的房地产企业大洗牌将在所难免。相对于中小房企为生存苦苦挣扎,国内一线房企所面临的是如何积极转型,将自己打造成不沉航母。不管一线房企们通过什么手段谋求自己的发展,当本轮房地产调整结束之后,能够生存下来的,便是最大的赢家。
(扫描微信二维码,关注凤凰地产太原站,太原楼讯全知道)